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脱贫攻坚取得巨大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今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持续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对“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等问题从严查处
脱贫攻坚必须实打实,绝不能搞虚假政绩。然而在一些地方,个别党员干部,通过虚假材料、虚假数据来实现所谓的“脱贫”,把精准扶贫变成了数字游戏。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纪委监委派驻县委纪检监察组组长朱佳节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查处的典型问题:“有扶贫干部在给外出务工贫困户计算收入时用倒算法,按照人均收入不低于3500元的标准,将扶贫补贴收入加上3500元,减去就医、就学等开支,不够的由外出务工收入补齐。还有干部让贫困户多报养鸡数,等上门核实时,就说鸡被吃了,以此多套一些扶贫补贴,以便达到3500元的最低收入标准。”
扶贫弄虚作假,严重侵蚀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各地纷纷出台规定,坚决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湖北省黄冈市出台“十不准”,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划出硬杠杠,比如“不准将扶贫资金用于景观建设、外墙粉饰,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准制发照搬照抄没有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措施的文件或召开没有实质内容的会议;不准虚报脱贫数据或强迫贫困户签字‘被脱贫’……”
根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关键要压紧压实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督促党员干部履好职、尽好责。广东省纪委监委印发《广东省纪检监察机关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措施》,紧盯扶贫工作失职失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列出数字脱贫、虚假“摘帽”等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倒逼有关党委、政府及相关领导干部、经办人员主动履责。
云南省近日召开全省贫困县纪委书记上半年工作例会,对全省88个贫困县纪委监委2018年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情况进行结构分析,将问题线索问责处理、直查直办、通报曝光等10个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梳理排序,以“红榜”的形式公布,督促地方纪委切实肩负起自身的职责。
此外,各地还通过开展巡视巡察、专项检查等方式,对扶贫领域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对发现的问题,一律通报曝光。“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农经办原主任施业胜在审核各村(社区)填报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时,为尽快完成工作任务,统一编造人均收入8200元报区委农工委;吉林省长岭县大兴镇党委书记梁成海为应对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养牛项目专项资金检查,事先安排万福村党支部书记等人打扫养牛场,将临时借用的100余头牛放进牛圈并在牛槽中摆放草料,故意制造养牛项目‘红火’场景……”今年以来,各地通报曝光了多起“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的典型案例。据统计,2018年至2019年3月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共通报曝光了271起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其中弄虚作假问题占14%,形成强烈震慑。
坚决整治不切实际随意下任务的“指标式”脱贫
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但一些地方在扶贫投入方面却不切实际随意下任务、定指标,而一些基层干部不求脱贫实效,盲目追求达成多少扶贫指标,群众叫苦不迭。
重庆市石柱县纪委常务副书记谭勇说,扶贫产业发展是确保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不返贫的长效机制。但一些乡镇干部打着“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发展方式的旗号,搞面子工程,盲目将扶贫产业发展目标设定过高,导致项目实际落地难,最终不得不被动采取派发指标的方式开展。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背离了精准扶贫的初衷,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开展的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中,就有被巡视单位或地方“产业扶贫项目不够精准,带动脱贫效果不明显”“个别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有关政策措施制定结合实际不够紧密”等“指标式”脱贫问题。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朱云波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指标式”脱贫,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功利心理,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看”的成绩;另一方面则在于一些上级主管部门扶贫考核存在唯指标导向,工作简单化,下达指标“一刀切”。破除这种现象,必须自上而下,既要严惩不担当不务实的党员干部,也要力戒“不重实绩重显绩”的考核方法。
群众满意率是脱贫攻坚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脱贫成效的重要标准,但一些地方却不管实效如何,强行追求纸面上100%的群众满意率。针对这一现象,安徽省今年年初出台实施《关于集中整治脱贫攻坚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若干措施》,重点整治要求群众满意率100%等问题,要求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中不得提出不切实际的硬性要求,不得下达不切实际的指标任务,不得通过送钱送物来换取满意率。
今年3月,湖南省纪委印发《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019年行动举措》,指出要督促职能部门加强监管,督促发改、统计部门加大对统计造假、虚报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数额、gdp“掺水”、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督促发改、财政等部门加大对政府过度举债问题的治理力度。
不久前,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并针对地方存在的错误政绩观、频繁考核、过度留痕等现象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目前,已有多个省份陆续印发文件,进行细化,确保措施落地。各地纪检监察机关也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强化对扶贫工作的作风监督。
加大督查力度,切实防止“游走式”脱贫问题
脱贫验收达标后立即撤回帮扶措施,导致脱贫地区和群众没多久又返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游走式”脱贫的问题也值得警惕。“有的地方扶贫政策调整过快过频,导致脱贫工作质量不高,甚至扶贫开倒车。”在西部山区扶贫工作岗位多年的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部扶贫开发委副主任牟国满举了一个例子,近年来,一些地方急于“摘帽”,导致部分刚刚达标的村子无法持续享受扶持政策,后期发展得不到有力支撑,出现已脱贫村发展跟不上贫困村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在脱贫和贫困状态下来回游走,影响脱贫攻坚的实效。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董云巍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保证扶贫机制的可持续性,除了政策的可持续性,还要有可持续的扶贫机制,人员稳定、标准明确。在社会治理体系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扶贫确定机制,能够准确识别、确定贫困人员,并形成一套成型的、可行的帮扶办法,明确各项扶贫政策、资金的落实机构,从而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扶贫机制。
精准脱贫是要做到真正脱贫,而不是为了验收合格而暂时脱贫或者一时达标。湖南省今年出台了《湖南省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条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常态化联点督查力度,严格脱贫退出标准和程序,强化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发挥“互联网 监督”作用,严肃查处“虚假式”“算账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等问题。
牟国满表示,党员干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与懒政思想也有关系,有的党员干部扶贫工作不联系实际不讲究方法,热衷于坐在办公室里扶贫,制定计划前没有深入一线访真贫,没有系统调研。今年,甘肃省纪委监委部署开展“四察四治”专项行动,即察政治要求落实治阳奉阴违、察中央部署落地治政令梗阻、察领导机关作风治文山会海、察领导干部履职治不严不实,着力解决不落实、乱落实、假落实、少落实、慢落实、机械落实、应付式落实等7类典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查处。
贵州省今年首轮巡视重点选取了与脱贫攻坚关联度较大的18个省直部门和2个省管金融机构及10个县(市、区)。省委巡视工作启动后,市县巡察机构也选取本级对应的部门开展同步巡察,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同步发力,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贵州省委巡视办相关负责同志还表示:“今年将继续聚焦脱贫攻坚,重点开展2轮常规巡视、1轮脱贫攻坚‘回头看’专项巡视。”(记者 王雅婧)